地方瞒中央,中央逼地方丨黑臭水体:信息公开全民战
城市黑臭水体的新一轮整治风暴,污染与否就以市民的直观感受为准。东方IC❘图
◆ ◆ ◆
撰文|谭畅 赵雅 视觉| 向凯 统筹|何海宁
住建部、环保部等部委罕见晒出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的名单,用市民的嗅觉、视觉来评判城市水体污染。这一狠招目的明确:用信息公开战来倒逼地方限期治污。
1861条黑臭水体。
2016年2月18日,一份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公之于众,包含名称、位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等。有住建部官员直言:这不是全部,更多黑臭段曝光有赖公众监督。
这是国家第一次试图摸清黑臭水体的家底。“这次的亮点主要是行政手段创新——列出时间表,要求地方上报水体名称和责任单位,然后公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环境学部教授张锡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颜色分成“还行”“有点黑”“太黑了”,气味分成“还行”“有点臭”“太臭了”。
无需专业检测,只要在微信公号上点选几下,你就能举报身边的黑臭水体。一个月过去,入库的黑臭水体又增加了15条。
此番治理黑臭水体,住建部、环保部等部委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起手下在哪,几经思量,牵头的部委选择:晒出清单。
◆ ◆ ◆
“黑臭水体”成政策用语
“什么大江大河、三类五类,老百姓也搞不明白,你们先把房前屋后的黑臭水给弄一弄。”
据住建系统人士回忆,当下轰轰烈烈的治理黑臭水体全民战争,可能始于一位中央领导的口头指示。彼时,标志着国家打响水污染防治战役的“水十条”尚在酝酿之中。
“当时环保部门有个思考:抓两头、出中间。好的水体要保住,逐步扩大;最差的水体要消除,逐步缩小。十三五期间肯定要在最差的水上下功夫,不然水环境质量改善很难说得通。”一位住建部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问题在于,如何判别最差的水体?“原来说劣五类水,太专业,老百姓参与不进来。最差的水体总有颜色、气味、能见度问题,能很明显地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就将‘黑臭’这种约定俗成的、群众口语化的说法变成了政策语言。”
2015年4月,“水十条”出台,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果然成为一项主要指标,而且时间异常紧迫: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须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而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更提前到2017年底以前完成。
“水十条”同时规定,这项工作由住建部牵头,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住建系统感觉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水十条”以前,河道污染由水利系统负责治理,环保系统负责监督。然而,流入河道的污水来自岸上,建设部门往往强调岸上的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但最终有多少污水“拦截失败”却不在它的职责范围。
“我们一开始也不想担这个责任,但别的部门下不了地、挖不了土,一寸管子也弄不了。大家讨论时有个建议,还是建设部门牵头比较顺。”上述住建部官员说。
地方抵触情绪更大。江苏某市市政和园林局一名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原来不下水的,弄点管子、建点厂不得了了。现在被‘拉下水’。”
当下,官方环保思路由原来的强调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为重视环境质量改善。建设系统“被迫下水”也与此有关。住建部开始在系统内进行大动员。在2015年11月举行的黑臭水体整治培训班上,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要求地方“学员”们转变观念:“黑臭水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我们为什么要建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还不是为了污水不进河道,改善水的质量?”
◆ ◆ ◆
地方瞒报
接下任务后,住建部门有点茫然:既不知道黑臭水体如何定义,也不知道黑臭水体分布在哪里,全国有多少。
作为约定俗成的感官表征,“黑臭”易于公众理解,但难以和现有的水环境标准衔接。相当部分城市水体,即使不黑不臭,也达不到五类水质标准。住建部曾建议环保部对现有标准做些延伸,比如在劣五类后增加若干档次,未果。
两部委邀请专家研讨了近3个月,最后形成一套包含4项指标的测定方法。据参与标准制定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洪营介绍,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溶解氧:当污染物超量排放时,水体溶解氧不够,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有臭味的物质,造成水体黑臭。
为了摸清家底,2015年8月,中央令下,地方开始根据这套测定方法排查城市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两部委还要求,对于可能存在争议、预评估结果为无黑臭的城市水体,须对周边居民开展调查。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如超过六成认为有“黑”或“臭”的问题,就应该认定为黑臭水体。
“我们是真心实意地想让群众参与进来。就像雾霾,老百姓能感受到,但说清楚多严重需要专业部门的检测数据。判别一条河是不是黑臭,群众有这个能力。”上述住建部官员表示。
然而,这番“苦心”依然不能保证揪出城市建成区的每一段黑臭水体。
第一轮摸底排查截至2015年底,各地共上报1861条黑臭水体,广东省以242个居首。2016年两会期间,广东环保厅长鲁修禄在接受南方报业联合采访时为此抱屈:“广东比较老实,报的数字排全国第一”。
实际上,不少地方出现漏报、瞒报等情况。上述住建部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一旦报上来了,能不能按时完成整治,地方也会有考量。”
2016年1月,一封写给住建部领导的信中反映:“总体看,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漏报、瞒报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激励机制,报了没好处;二是考核监督没抓手,不报难查处。”
◆ ◆ ◆
晒出“靶子”
为了倒逼地方如实上报数据,中央寻思要充分“发动群众”,打一场全民战争。
第一步,晒出地方上报的黑臭水体清单。
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排查,其中75座上报称没有发现黑臭水体。“我们也不可能一座一座城市满街转,只能相信地方政府的组织体系。但是真的没有吗?我们发动群众去监督。”上述住建部官员说。
2016年2月,清单在住建部和环保部合办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上公示,1861条黑臭水体的详细信息一览无余。
与之配合,两部委推出“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公众号。公众可通过手机微信,上报身边10米范围内的黑臭水体。
“太臭了”!小千忍不住要手动举报啦! 图片来源: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平台。
自2月18日公众号发布,截至3月20日,住建和环保部门受理了超过600条监督信息,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北京市。
3月10日以前,两部委受理了294条监督信息。监督信息经地方核查,15条“漏网之鱼”被排查出来,部委信息库中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数量更新至1876条。
地域分布上,这1876条黑臭水体呈南多北少的态势,南方地区占总数的64.4%。同时,东部、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城市水环境压力较大,容易出现黑臭现象;西部地区水系匮乏,黑臭水体相对也较少。
广东、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黑臭水体数量较多,7省共有1099条,约占全国总数的六成。
清单中,90%的黑臭水体同时公布了责任人,多为水体所在城市住建部门局长或所在区的区长。
“晒出1800多个责任人,我就有了1800多个靶子。这么多黑臭水体不能都靠中央,需要各省下力气,各省找各城市,各城市找各区,层层施压,区里守土有责。压力传导一定要精准,这叫靶向治疗。”住建部官员表示。
◆ ◆ ◆
“请中央支招”
清单公开以后,公众开始紧盯黑臭水体。
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潇湘从3月10日起号召湖南“乡亲”认领清单中的129条黑臭水体,认领之后,“河流守望者”将全程走访,监督并举报沿岸的排污口。仅四天就把任务分配完了。“两年前就有这个想法,限于人力、财力耽搁了。没想到环保部出了这么个平台,降低了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门槛,我们就想最大限度地把它利用起来。”绿色潇湘行动网络负责人刘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内外部压力交织,地方开始着急。
绿色潇湘第二次举报长沙城区金竹河为黑臭水体后,开福区环保局主动找上门。“希望我们带他们的人再走一次,共同制定治理计划。”
“昨天局长还说听到分管副市长问,我们的政务微博怎么没有更新黑臭水体的报道。可见市长很关心这一块。我们只是春节七天没更新,他觉得力度还是偏小。”3月3日,北京市水务宣传中心主任刘立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广州市白河面涌负责人、白云区副区长齐怀恩直言,他的压力来自万一治理不好,“到时会追究责任的”。
火燎眉毛,且顾眼下。有的地方在重压下病急乱投医。
这两个月,胡洪营到各地调研,地方领导问得最多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能治好黑臭水体?他还发现,很多地方急着想采取一些短期措施,如往水里洒药剂、曝气,或种一些花花草草。
“这样的措施,长期来看起的作用不会太大,考核也很难过关。如果种点植物就能治好,那污水处理厂就不用建了。大家往往根本的不做,把表面工夫做了,最根本的还是截污、补水和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两会”期间,地方建设系统官员也来北京请教。
“我们2017年硬是要把这件事处理完。”湖南某市建设局副局长向上述住建部官员表完决心,话锋一转,“到底怎么做,还请领导支招。”
“千万不能调水冲污,那是损人利己,你发烧就拿凉水冲冲?”这名住建部官员脱口而出,“从屁股治起,先抓排水口,再抓截流井。污水处理厂浓度上去了,河道的浓度才能下来。你们市现在还没及格呢!”
【本文刊载于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转载注明出自南方周末旗下新媒体“千篇一绿”并署名。】
长摁识别二维码,进入城市黑臭水体举报平台。
· End ·
近期精选
憋说话,点我
☟